士林官邸坐落於士林區中山北路5段與福林路口東南側。原來是園藝管理所(前身為士林園藝實驗分所)的一部份,在國民政府遷台後,1950年時,先總統蔣中正先生的官邸便設於此,從此士林官邸便成為台北市民眼中神聖神秘且不可親近的禁地。在經過46年的嚴密護衛,民主的潮流使士林官邸在1996年正式開放,成為遊客們在假日時的另一去處。官邸由外而內分為外花園、內花園、正房;外花園中有溫室盆栽區(栽培蘭花為主),而旁邊的玫瑰園區(栽培玫瑰為主)也是花團錦簇,玫瑰園盛開的時期是在3月到5月,是蔣夫人最愛的玫瑰花園。官邸內處處鳥語花香,景觀清幽雅靜。
凱歌堂在過去蔣總統及夫人作禮拜的地方,蔣家後代均是在此完成婚禮及受洗。堂內陳設其實相當簡單,中式太師椅及水晶吊燈,仍可見一處莊嚴肅穆的禮拜聖堂。新蘭亭是一處中國式的四角亭,上有于右任親筆題之「新蘭亭」三字。此亭建於民國39年,是每年為蔣總統作壽設堂之地點,故又名「壽亭」。慈雲亭為二層樓式的方形涼亭,可眺望士林,陽明山一帶的景色。
艋舺(今萬華)是台北市開發最早的地方,而台北第一名剎─龍山寺,就是當地居民信仰、活動、集會和指揮的中心。據說以前有一個人把佩帶的觀音菩薩香火,遺掛在一棵大榕樹上,到了夜晚竟然發出光芒。更奇怪的是有求必應,非常靈驗。所以信徒就在那個地方建立龍山寺,從西元1738年(清乾隆3年)開始,到1740年落成。二百多年來,龍山寺經過多次的修建,整個結構是完整「回」字形,在傳統的寺廟建築中,是一種非常尊貴的佈局。在廣場上,可注意地板石材,其中切割較不整齊的部分,已有古老的歷史。
前台灣海峽又叫「黑水溝」,風浪很大,移民都用石板來壓穩船艙,以能安全渡海來台,而這些石板,後來也就用來舖設龍山寺前的部分廣場。再來,就可從前殿開始欣賞。首先,可以看到殿前有1918年所製台灣獨一無二的銅鑄龍柱,屋簷下的木雕、彩繪,也都非常生動。尤其用來支撐屋頂的「網目斗拱」,是台灣寺廟的首次創作。另外,大門左邊的石雕窗上,雕有精彩的三國演義故事;右面則有一個八角竹節窗,上刻竹幹,是「竹報平安」的意思。由於正門只有節慶祭典時才打開,所以平時都從廟宇左邊的門進入,右邊的門出來。進到廟裡,可看到很多善男信女虔誠祭拜、誦經唸文。出了前殿,在天井上有一個香爐,香爐上「憨番抬廟角」的有趣雕塑。天井兩旁還有鐘樓和鼓樓,早上敲鐘、晚上擊鼓,來作為誦經、法會的提醒。
從石階上正殿,正殿四面有一道走廊,廊上的壁面、石柱都有精巧的石雕作品,值得仔細觀賞。進了正殿,可以看到主神──觀世音菩薩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,龍山寺正殿曾被炮火擊中,殿堂全毀,但此神像卻絲毫無損,所以讓信徒更加敬拜。來到後殿和左、右翼殿,會看到很多的神佛,有人說「龍山寺是眾神的聚會所」,就是說廟內供奉神佛非常多,號稱主、附神的有一百多尊,這裡 可注意後殿殿前的一對人物石柱,造形生動,和一般寺廟以「龍」為題材的石柱不同。此外,左、右殿入口外側的壁面,有「紅毛番吹法螺」的石雕,也和香爐上「憨番抬廟角」有相同的趣味性。
龍山寺不僅典藏許多藝術珍品,而且一年中有多次節慶,都非常熱鬧,不妨前來開開眼界。
故宮收藏的文物珍寶,是舉世聞名的文化資產,從帝王收藏到全民共有,傳承有序的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,其收藏品的年代幾乎囊括了整個中華文化五千餘年未曾中斷的歷史,在世界文明史上獨一無二。博物院內65萬件收藏品中,大多數是昔日中國皇室的收集品,皇室的收藏則始自1000多年前的宋朝。
隨著數位科技廣泛應用在博物館的展覽或硬體設備,歷時三年的正館改建工程,於2007年2月改建完工後的新故宮,除了提供煥然一新的展覽手法之外,也增建了數位學習空間,如數位導覽大廳、多媒體放映室、多媒體兒童學習區等,同時持續推動「數位典藏」、「數位博物館」以及「數位學習」等計畫,營造一個無圍牆的博物館。而多樣化的餐飲服務、電影院以及文化商店等等,讓遊客不僅可以參觀古文物、欣賞新藝術,甚至為約會地點,視故宮為生活的一部份。
承先啟後,再造新局,改建完工的故宮不僅代表華夏歷史的傳承,展望未來更是與當代社會文化脈絡連結的新起點。
張大千先生紀念館 https://www.npm.gov.tw/exh96/dai-chien/
一樓會客廳陳設典雅大方,牆上懸有民國71年所得中正勳章,以及和中西兩大畫家溥心畬、畢卡索的合照。緊鄰會客廳的是大畫室,先生蠟像正揮毫作畫,栩栩如生。四壁懸掛紀念性如敦煌石窟前的留影,兄長照片和母親、老師的書畫作品等。後有小會客室,為張夫人接待女賓之所,放置奇石彰顯先生愛石之癖。又先生為知名美食家,餐廳懸掛「賓筵食帖」,書寫宴請嘉賓的菜單,頗有生活情趣。
二樓裱畫室因先生考究裝裱所設,聘請師傅前來裱褙。另有小畫室陳設簡潔,應是先生悠閒創作小幅作品之所。壁上掛鐘停在上午八時一刻,乃為紀念先生辭世的時刻而設定。
占地24.79公頃的中正紀念堂位於台北市中心,是為追念先總統 蔣公而建造的紀念堂,造型仿北平天壇之頂、埃及金字塔之體,高聳威嚴,正廳恭置 蔣公坐姿銅像,底座部份設有展覽室和放映室,陳列 蔣公一生對國家民族偉大勳業之文物,供民眾參觀,紀念堂左右分列戲劇院與音樂廳,古色古香的中國宮殿式建築,莊嚴宏偉,許多國內外之文化表演均在此進行。由於占地廣闊、建築美麗,是民眾活動聚會及婚紗攝影的勝地,更成為國外人客必訪之地。
3層臺階高14.5公尺,主體牆高24公尺,斗拱至寶頂尖高31.5公尺,合共70公尺。大門高16公尺,重75噸,為青銅鑄建。正堂分上下2層,上層平面為40公尺見方,四角各突出7.5公尺,後方居中恭立 蔣公座姿銅像, 以供瞻仰。下層大廳設有文物展視室、中央通廊、演講廳、懷恩藝廊、中正藝廊、瑞元廳、中正紀念圖書館、先總統 蔣公紀念室等。
大稻埕原是平埔族的居住地,因萬華(艋舺)同安人發生激烈的械鬥,造成族人移至大稻埕定居,開始大稻埕淡水河旁商店和房屋的興建,淡水港開放後,大稻埕在劉銘傳的治理下成為臺北城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,以茶葉、布料為主要貿易交易,當時的延平北路及貴德街一帶便是商業活動的重心,也讓大稻埕早年的歷史多采多姿、令人回味。
大稻埕碼頭位於淡水河畔,現今五號水門處(環河北路、民生西路口)。大稻埕的發展歷史,與大稻埕碼頭有著密切的關係,淡水開港通商,外商洋行紛紛到此開設商號,促成大稻埕往後的繁華。現今雖然碼頭功能不復當年,但已轉型為民眾休閒遊憩的去處。
近年來大稻埕碼頭除了迎節慶放煙火之外,沿岸並闢建自行車道,民眾可以悠閒騎單車享受河畔之旅,同時欣賞大稻埕的古意景緻。
北投溫泉區泛指地熱谷、龍鳳、鳳凰、湖山里、行義路等十餘處。而狹義的「北投溫泉區」主要是指環繞「北投溫泉親水公園」四周的中山路、光明路、新民路、泉源路一帶,此地溫泉旅館規模較大、數量最為集中,自然人文資源也最豐富。
清光緒20年(1894),德籍硫磺商人奧里(Ouely)利用北投溫泉興建溫泉俱樂部,為北投溫泉開發之始。1896年,日本大阪商人平田源吾發現北投溫泉質佳,極富觀光與商業價值,故於北投溪畔開闢台灣第一家溫泉旅社─「天狗庵」,成為北投溫泉浴場的先例與濫觴。
座落於北投溫泉親水公園內,緊臨北投溪的北投溫泉博物館,前身乃「北投溫泉公共浴場」,是在西元1913年由台北州廳仿日本靜岡縣伊豆山溫泉浴場所興建,占地700坪,為2層樓建築,一樓磚造235坪,二樓木造190坪。建築北面呈現出日本神社的莊嚴氣氛,是台灣最富盛名、規模最大的公共浴場。
光復以後,浴場荒廢很長一段時間,後經北投地方人士熱心奔走,民國87年市政府開始著手將此處規畫為以北投溫泉為主題的社區博物館,並於民國87年10月31日舉行啟用典禮,正式開放供民眾參觀。
信義計劃區為新興商業區,乃目前台北市最具指標性的商圈,其中信義路4、5段間就有多家百貨公司、飯店、時尚餐廳,號稱台北最具價值的地區,包含新光三越信義店、新光三越新天地、A4、新舞台、威秀影城、凱悅飯店等,加上台北101,這裡已漸漸取代東區成為新的時髦都會地區。
信義商圈最大的特色是,完全針對都市人休閒購物需求設計,而且由於採取低密度、低容積的開發方式,再加上市政府刻意經營,規劃設置相當多的造景,進駐的百貨商場或企業大樓,建築風格都也都別具特色。
信義計劃區現在被稱為「台北曼哈頓」,白天的它是個商業金融中心,生活節奏忙碌快速。但,到了夜晚,夜幕將高樓的輪廓掩蓋後,它搖身一變又成為一顆閃閃發亮的鑽石,竟比白天還要豔麗光彩奪目,所以看信義計劃區的夜景也是另一種趣味。
週末假日的信義計劃區,又搖身一變成為一個超大型的舞台,市府廣場、新光三越東側廣場及中國信託大樓的新舞台,經常舉辦各種假日活動或園遊會,而威秀影城中庭也常有歌手新片發表、演唱活動、簽名,而電影造勢活動,威秀影城中庭也常是第一選擇的場地。
華西街夜市位於龍山寺附近,是我國第一座觀光夜市,以販賣各式山產海鮮野味小吃為大宗,是國內外觀光客最鐘愛的景點之一。
夜市入口處為中國傳統牌樓建築,沿途掛滿紅色宮燈,極具特色,兩旁店家皆為老字號,口碑與品質兼顧,連高級餐廳也有據點,像是廣受日本觀光客青睞的台南擔仔麵一店,就是在這裡發跡,其他小吃類,例如大鼎肉羹或是兩喜號魷魚羹等,更是座無虛席,夏天時清涼刨冰與新鮮果汁供不應求,冬令時節各類進補食品一一上市,更見萬頭攢動。
士林夜市為台北市最具規模的夜市之一,以陽明戲院及慈誠宮為中心,包含了文林路、大東路、大南路等熱鬧街市集結而成,其中士林市場早在民國前二年即已興建,以各種傳統小吃聞名國內外,許多觀光客皆慕名而來,像是大餅包小餅、石頭火鍋或是士林大香腸等,更是已經成為美食地標,無人不曉。
由於夜市鄰近許多學區,故以學生為主要的消費族群,價格也比一般商店便宜許多,例如家具、衣飾、相片沖印店或寵物用品等,都有其集散的區域,『情人巷』中的精品店與冰店,更是吸引了不少當地學子以外的顧客前往。
士林夜市所含範圍極廣,在曲折巷弄內行走,常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,週末假日時前往,更是人山人海,擠得水洩不通,常見一家大小提著大包小包剛採買的日用品,嘴裡還塞著美味小吃,滿足之情溢於言表。
西門町的地名來自日據時代,當時的居民大多居住於台北城內,而西門區域就是最他們的休憩場所,1896年,這裡有了第一家戲院「東京亭」,1922年時,正式以「西門町」為名。
西門町早期以電影院為最主要的商業活動,當時的電影院大多環繞於峨嵋街、成都路與西寧南路上,故也是西門町發展的中心,民國38年國民政府遷台後,大量資金湧入此處,除了電影院外,百貨業及其他娛樂場所相繼出現,中華商場完工之後,西門町儼然已成全國最大的商業娛樂中心。
民國80年代,台北的商業娛樂活動逐漸轉移東區,再加上中華商場的拆除與道路整頓,西門町著實沉寂了好一陣子;一直到捷運板南線完工,中華路在台北市政府的規劃之下,搖身一變成為台北的香榭大道,不僅如此,大小廣場與活動空間如雨後春筍般地成長,每到週末假日,人群聚集在此從事文藝或運動、音樂表演等的活動,再度把商機與人潮又拉回了西區。
現今的西門町不但見證了歷史,還是新一代流行文化的帶領者,許多懷舊的中老年人在此回味往事,更有打扮新潮的年輕一代在這裡爭奇鬥豔,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型態在此交流,滿足了不同需要的族群。
聯絡方式
進榮順展甲種旅行社
地址:花蓮縣吉安鄉民治路336巷22號
交觀甲子03288號
品保0409號
連絡電話:0968-275-175